找到相关内容656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身初解

    佛身初解  熙明  佛身乃佛陀之身体。按大乘显教,佛有三身,即法身、身、化身。  法身就是法界之身。言法身者,乃显本法性以成其身故。就是说,将有情如來藏中本具的佛性开显出来,即佛之法身。因一切有情皆有佛性,故开发其佛性,即可证悟法身,与诸佛菩萨同体。  身即果报之身。因其福慧两足尊,以小乘讲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此即世人所见之佛身,也是佛的,如释迦牟尼佛的佛身即如此,而其依即所处环境,...

    熙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5453000.html
  • 贾题韬: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

    两个方面,一个叫,由个叫依是生有生命的当体,如狗、牛、马等。依是所依仗生活的环境,如地理、风、土、日光等。所谓成佛就是转了,他的环境也要转变。所谓净土,当然是佛的依。有多少佛就有多少净土。菩萨有依,不一定有净土,因为还没转佛。密宗在修法上,不但要修正,还要修依。广义地讲,密宗修那一位佛就定会修那位佛的净土,在密宗中叫曼达那,就是坛场。你连坛场都没有修,怎么进得去呢?净土...

    贾题韬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3653724.html
  • 佛教的十法界观法界

    。 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,就是“器世界”和“有情世界”。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,亦叫做“依”;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,亦叫做“”。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。现在说的法界,也就包括了这两种世界。  十法界,是把所有的众生,从性质状态之上,区分为十类,但仍是以法为界,无有限量因的;每类的众生,都是无量无边,不可算数。所谓“世界无边,众生无尽,佛法亦无边无尽。”显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5953747.html
  • 佛教中的生态智慧

    ldquo;无情”,而轻视它们甚至滥用和浪费它们。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“”,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“依”。佛教认为,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“共业”所感之果,也就是说,“依”的好坏,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。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、勤行善业,则&ldquo...

    释宗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63954619.html
  • 密宗与净土宗——学佛的思悟

    密宗是更彻底的净土宗。为什么呢?依佛教的道理来看一切有情都有两个方面,一个叫,由个叫依是生有生命的当体,如狗、牛、马等。依是所依仗生活的环境,如地理、风、土、日光等。所谓成佛就是转了,他的环境也要转变。所谓净土,当然是佛的依。有多少佛就有多少净土。菩萨有依,不一定有净土,因为还没转佛。密宗在修法上,不但要修正,还要修依。广义地讲,密宗修那一位佛就定会修那位佛的净土,在...

    贾题韬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72663099.html
  • 阿弥陀佛 名体一如

    修六度万行、诸波罗蜜之一切行,其功德皆悉纳于六字名号故,万行万善、诸波罗密、三世十方之诸佛功德,六字名号无有遗漏,是故名之为「极善最上之法」,源信大师判为「因行果德、自利利他、内证外用、依、恒...,此愿已成就故,成佛以来,于今十劫也。故虽极恶最下之罪人,称此名号者,得万行万善之功德,相应因位之本愿,而蒙迎接;故以本愿不思议之力,须臾之间生于土,剎那之程开无生之悟,有何可疑耶!一念得无上功德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1963357.html
  • 漫淡烧纸

    纸钱”,有何用处?世间众生轮回六道,各有各的去处,各有各的“依”。天仙、阿修罗,享其神通变化自在之乐,连任间的金银珠宝,对他都如粪土,纸灰有何用处?人道众生各有各的营生,各有各的环境,从古至今...看到鬼神取用“纸灰”作钱,那不过是他(她)们利用欺骗, “作法”赚钱而已。又何况人类死后,去路颇多,不一定会作鬼呢?  吾人应该舍“邪信”而入“信”,不应该盲从盲行。更应该知道:与其烧纸钱于死后,...

    祥 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2166803.html
  • 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

    指依。“由业力,感此身,故名;既有能依正身,即有所依之土,故国土亦名也。” “所谓,是指有情众生的自体;所谓依,是指众生所依止的国土世界。” 宋代大儒程颐曾说过:“人与天地一...”。 依的客观环境与的人类自身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份,依是不能分割独存的整体性结构。 (三)、“无情有性”的神圣性。在依不二的思想前提下,唐代天台宗六祖湛然大师提出了“无情...

    释宏明

    |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2273884.html
  • 理净法师答:怎样从佛教角度看“甲型H1N1流感”?

    世界是众生轮回受的场所,认为世界有依,众生类是,物质世界是依。所以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由于众生世界的果报影响而变化,某一地区众生善业现前时世界和平无三灾八难,某一地区众生恶业现前时起三灾八难。...

    理净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08244781439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积极借鉴佛教中的生态智慧

    ldquo;无情”,而轻视它们,甚至滥用和浪费它们。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“”,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“依”。佛教认为,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“共业”所感之果,也就是说,“依”的好坏,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。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、勤行善业,则&ldquo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122987820.html